2021年03月18日 来源:本站原创
随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一步开放其50万亿美元的金融市场,高盛集团去年带领美国银行业没有被不稳定的政治因素所动摇,而向中国投入数十亿新现金。
据一份年度文件显示,该行去年在中国的"跨币种外账"增长了33%,达到175亿美元,涵盖了一系列广泛的现金和对公司和政府实体的融资。加上花旗集团、摩根大通公司、美国银行和摩根士丹利,这五家美国大银行的风险敞口为778亿美元,比2019年增长10%。
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全球最大的银行来说是一个强大的诱惑,在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领域,数十亿利润唾手可得。但它们也面临着不透明的监管环境和紧张的政治气氛,过去几年,这种环境已经恶化,在乔-拜登政府下,这种情况不太可能有重大改善。
开元资本首席投资官布洛克-西尔弗斯(Brock Silvers)表示,这些银行"像飞蛾扑火一样被强劲的经济表现所吸引"。
欧洲银行也热衷于促进投资。总部位于伦敦的汇丰控股越来越多地将未来寄托在亚洲,计划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地区投资至少60亿美元。
瑞士信贷集团正在寻求对其证券企业的完全控制权,并计划将其在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的员工人数和收入增加一倍。瑞银集团也希望在三到五年内将中国业务翻番,并寻求加深对中国证券部门的控制。巴克莱银行首席执行官杰西-史塔利(Jes Staley)周二(3月16日)表示,该行希望在中国的小规模业务基础上再接再厉,同时继续投资于资本市场,这一领域在疫情期间带来了强劲的增长。
但挑战重重。外资银行必须驾驭一个模糊的监管体系。尽管中国在一年前就允许它们申请对其合伙企业的完全所有权,但它们都还没能确保这一点。他们还必须与不确定性作斗争,就像蚂蚁集团有限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在预定的交易首发前几天被叫停一样,使数百万美元的费用面临风险。
以下是美国大银行在中国的存在及其计划的概要。
高盛
这家总部位于纽约的公司于1994年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标志着它开始在大陆长期存在。根据去年年底的一份备忘录,该公司开始了从监管机构获得许可的过程,以完全控制高盛高华,并与其合作伙伴签署了一项最终协议,以购买其不拥有的49%的合资企业。
首席执行官戴维-所罗门(David Solomon)、总裁约翰-沃尔德伦(John Waldron)和首席财务官斯蒂芬-舍尔(Stephen Scherr)表示,完全拥有"我们在大陆的特许经营权代表了对中国的重大承诺和投资"。
此举将结束与北京高华证券长达17年的合作。这也让该公司可以自由地推行一项扩张性的增长战略,包括将其在中国的员工人数增加到600人,并加大资产和财富管理的力度。
高华证券发言人表示,该公司目前在中国大陆有70个新职位,正在寻求填补。
摩根大通
根据该行的申报,截至2020年12月,该行对中国的总风险敞口上升了10.4%,达到212亿美元,这是由交易和投资推动的,其中包括做市库存和证券。
摩根大通去年年底将其在中国合资证券公司的股份提高到71%,与高盛竞相成为首家获得完全所有权的外资银行。据业绩介绍,该公司计划扩大其资产和财富管理业务,以及公司和投资银行。
花旗集团
花旗银行于1902年首次在上海设立办事处,足迹遍布中国12个城市。截至2020年第四季度,其在中国的总风险敞口,包括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增长16.6%,达到218亿美元。这是由投资证券和消费银行贷款的增长推动的。
一位知情人士去年10月表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自由化,该行正计划在中国纳入一个投资银行部门。中国占花旗全球总风险敞口的1.3%。
"我们将继续为中国各地的客户提供支持,包括为70%的财富500强提供银行服务,"花旗发言人说。
摩根士丹利
摩根士丹利的申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摩根士丹利对中国的净风险敞口较上年下降了近5%,至39亿美元,原因是摩根士丹利减少了贷款和贷款承诺。
摩根士丹利在其中国合资企业中拥有51%的股份,而华鑫证券则持有其余49%的股份。今年2月,该行的合作伙伴表示,计划出售该合资企业39%的股份,为进一步控制权打开局面。
该公司已从海外调入员工,担任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的大部分关键职位,并最终完全控制。摩根士丹利正在寻求建立在岸券商,还将扩大资产管理合作。
摩根士丹利发言人拒绝对这一申请发表评论。
美国银行
同样削减的还有美国银行,根据2月24日的文件,截至2020年12月,美国银行对中国的净风险敞口下降了13.9%,至134亿美元,因为在疫情期间更广泛地关注风险的情况下,美国银行减少了融资贷款和未融资贷款承诺。
净敞口还包括证券和其他投资。
这家贷款机构在文件中表示,鉴于全球疫情,它正在 "密切监测其非美国的风险敞口",特别是在那些限制遏制病毒传播的活动影响经济活动的国家。
该银行还将其在香港的净风险敞口削减了7.4%,至65亿美元,但将其在新加坡的风险敞口提高了18.6%,至93亿美元。